中医刮痧疗法

刮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疗法,百姓常用铜钱等物做为刮拭工具来治疗一些简单的病症。经研究发现,刮痧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将体内代谢产物“痧”这种毒素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排出体外,达到治病的目的,同时这种过程又增强了人体的“自我免疫”。因此医学专家们进一步发掘这种疗法,将其与经络学针炙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治疗疾病。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一样,均是以祖国的经络学说为指导的非药物疗法。对刮痧疗法的全盘否定或是对刮痧的过度迷信,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刮痧只针对它的适应症有效,不是万能的。

凡针炙、按摩、放血疗法能治的疾病,刮痧全能治疗。内科、外科、皮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科刮痧都能有效。现代刮痧从工具到理论都有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理论上选经配穴,辩证施术使其治疗范围大大扩宽。刮拭皮肤产生刺激后,皮肤局部的良性改变会使人整个机体发生良性反应,增强免疫加强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刮痧会有一点微痛,有的人刮的非常红,但感觉不痛,还非常舒服,而有的轻轻的刮拭即感疼痛,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紧张,二是经络不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刮出的痧的颜色呈紫暗为出痧,用同等力刮健康组织不会出痧,刮有病或潜伏疾病的组织或穴区会出现痧斑。根据出痧的部位可以判断出相应经络脏腑发生的疾病或潜伏的病症。基本原则为:有病就出痧,无病不出痧,病重痧就重,病轻痧就轻。

刮痧歌:

刮刮头,眼不花来,耳不聋;

刮刮颈,保你不生颈椎病;

刮刮胸,气管畅通,咳嗽宁;

刮刮背,骨质不增,腰不疼;

刮四肢,全身轻,老年走路快如风;

刮刮面,皱纹不生,更年轻!

一块刮板随身带,一有时间刮起来。

刮痧慎用与禁忌: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泻刮手法,宜用补刮或平刮法。如出血倾向严重者应暂不用

此法。

2、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

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3、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4、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常用刮痧器具材质:

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具有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玉性味甘平,入肺经,润心肺,清肺热。

玉石: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有滋阴清热、养神宁志、健身祛病的作用。据《本草纲目》介绍:玉具有清音哑,止烦渴,定虚喘,安神明,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是具有清纯之气的良药,可避秽浊之病气。

刮痧治疗范围:

呼吸系统: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肺炎;

血管系统:高血压,低血压,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下肢静脉曲张;

消化系统:胃痛,恶心、呕吐,腹泻,肝炎,便秘;

神经疾患: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震颤麻痹综合症(帕金森氏症),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

内分泌疾患:糖尿病;

泌尿疾患: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遗精、阳痿、早泄;

运动系统疾患: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痛诸症,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儿科:百日咳,小儿腹泻;

皮肤科疾患: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症;

五官科疾患:耳鸣耳聋,牙痛。

刮痧的操作方法及补泻手法:

操作时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在患者体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匀地进行刮拭。一般使用腕力,同时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量,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一)操作方法

有平刮、竖刮、斜刮及角刮。

(1)平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2)竖刮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斜刮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适用某些不能进行平、斜刮的部位。

(4)角刮用刮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二)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1.补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数少;

(5)刮拭顺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2.泻法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泻法。

(1)刺激时问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2)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快;

(4)选择痧痕点数多;

(5)刮拭逆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拔罐。

3.平补平泻法

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问,具体有3种。

(1)刮拭按压力大,速度慢;

(2)刮拭按压力小,速度快;

(3)刮拭按压力及速度适中。

全身刮痧刮法指导:

一、头部的刮法: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二、面部: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四、背部刮法: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五、胸部的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六、腹部刮痧:空腹或饱餐后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阙穴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2)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

适应症: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不孕证等。

七、四肢的刮法: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循行路线:(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3)刮拭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适应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八、膝关节的刮法: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循行路线: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适应症:主治膝关节的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另外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挑痧法的常用部位:1、头颈项部:从印堂穴起,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和项部两侧各有1个痧痕点。

2、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有2个痧痕点;中脘穴、肚脐两侧,关元穴左右各有1个痧痕点。

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泽穴。

(2)头面颈项:大椎穴、百会穴、太阳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刮痧的整体顺序: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身体右侧。

做鼎鑫沙棘事业推广

点击本文顶端蓝色小字







































中科UM-D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eoskp.com/wahl/1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