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肥 > 鼻肥大病因 > 中华寿文化之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文物系列 >
中华寿文化之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文物系列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在祖国母亲华诞到来之际,黑龙江省博物馆精心挑选以“寿”为主题的清代馆藏文物,推出《中华寿文化之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文物系列云展》,共涉及织绣、金银器、玉器、牙雕、瓷器、书画、珐琅和漆器八大文物类别。
献礼祖国,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玉器
清代玉器
中国自古是一个爱玉、崇玉、尚玉之国,中华玉文化已有至少八千年历史。清乾隆二十四年(年),清平定准噶尔和回部后,和田玉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充足优质的玉料使清代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玉器,促进了玉雕工艺的迅速发展。
嵌宝八仙仰寿插屏屏心,直径23、厚0.5厘米,两件屏心为一对,几乎成对称结构,犹如照镜子。屏心为正圆形,玉料为和田青玉,两件屏心出自同一块玉料。屏心正面以百宝嵌工艺制作,采用玉石、贝壳、彩色石料等天然材料镶嵌而成;屏心背面为素板。
“乾隆御赏”古玉赑屃,清乾隆,长7.85厘米,宽4厘米,高5.5厘米。
赑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九子之一,又名龙龟,貌似龟但有齿,力大好负重,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此玉雕龙头龟身,昂首曲颈,呈蹲坐式。龙头扁方,头盖骨隆起呈瘤状,两只龙角向后方钩弯。额头亦隆起,环状龙眼,平视前方,鼻梁下陷,鼻翼微隆,成蒜头状。口扁平,张口露齿,长长的鼻须向后飘拂于耳际。蛇形龙颈,肌肉强壮。龟前肢直立支撑,后肢弯曲于身下。龟壳上刻有一周棱形肋甲,中脊线上刻有一竖排棱形背甲,脚踝处堆满肥厚凸起的褶皱,短小的龟尾,向左弯曲。玉雕下配一刻有佛教八宝吉祥图案的八棱形紫檀木座,基座底部阴刻“乾隆御赏”四字。
如意
如意由古之挠痒工具、前端作手形的爪杖演变而来,后成为祥瑞的象征。“如意”,即如人之意,是梵文“阿那律”的意译。清代,因其吉祥寓意,如意用于进贡、赏赐、贺寿、婚配信礼,不仅是宫殿、书房、暖阁中的陈设、赏玩之物,也是喜庆佳节时的祈福用器,更是达官显贵互相赠送的礼品。
三镶如意是清乾隆年间创造的一种如意形制,此后非常流行,初见于竹木材质,后扩展于竹木之外,所镶嵌之物也不再限于玉饰。
群仙祝寿兽耳活环青玉扁瓶,清,口径7.5×4.9、腹径15.5×7、足径7.6×4.5、高30.4厘米。
扁瓶直口,口边饰回纹,颈部饰兽面纹和莲瓣纹。颈部左右两侧置对称兽吞式双耳,耳中套椭圆形活环。瓶身侧面中间位置亦是兽面纹。扁瓶腹部正面浮雕一株带红色玉皮的桃树,桃树树干粗壮回曲,枝繁叶茂,九枚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腹部背面上方浮雕翠竹,下方则为寿石和数株水仙花。桃寓长寿,九桃寓九世之意;翠竹、寿石和水仙花皆是吉祥之物,水仙与神仙的“仙”字同字,数株水仙寓意群仙,“竹”与“祝”谐音,寿石取“寿”字,寓意“群仙祝寿”。此题材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传说中的仙人组成,八仙、寿星和西王母等;一是由各种花卉、竹、桃、灵芝、水仙和寿石等组成图案。
福寿三多青玉洗,清,长25.9、宽12.9、高4.8厘米。
笔洗由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主体为剖开的半个敛口桃子,中间挖空用来盛水洗笔,桃子的一侧为佛手、另一侧为石榴,通过一小块扒掉的石榴皮,里面的石榴子粒粒可见,外饰粗壮的桃枝和桃叶。“福寿三多”典故源自于《庄子》:“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后民间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子寓意“寿”,以石榴寓“多子”,三者组合称之为“福寿三多”或“华封三祝”,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牙雕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