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肥 > 鼻肥大危害 > 颠覆这种预防胃癌的行为竟成了肥胖ld >
颠覆这种预防胃癌的行为竟成了肥胖ld
“幽门螺旋杆菌一定要根除否则引发胃癌”——大概是近五年来听得最多的关于预防胃癌的科普言论了。
然而,幽门螺旋杆菌和人体整体的健康有怎样的关系呢?根除过后,是否会对身体有其他影响呢?
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领军人物:医院张澍田院长今天要告诉您的是,对于某些人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不仅没有减少胃癌发生,还可能引发了更多新的疾病,其实,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还有很多好处!
到底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
幽门螺杆菌的历史令人惊叹!20世纪末,人们在偶然出现的时机培养出Hp,实际上随着显微镜的诞生和发展,科学家们一直能观察到该菌,但由于无法体外培养成功,所以一直无法证实Hp的存在。
自Hp在难以生存的酸性胃腔中被发现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相关,直至被确定为胃癌的Ⅰ类生物学致癌因素,Hp成为胃部疾病的众矢之的。
但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发现,Hp是人类迁徙史的见证者,古微生物学家在年前最古老的木乃伊、阿尔卑斯山冰人胃腔内就观察到了Hp的存在。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史
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发现了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但体外培养未能成功;
年,意大利的GiulioBizzozero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但未进一步研究;
年,波兰的WaleryJaworski从灌胃液中发现了螺旋状细菌,他称之为小皱弧菌,首次提出该菌可能是胃炎的致病菌。
20世纪早期,很多研究者发现了胃黏膜表面的螺旋状细菌;
年,美国的Paler检查了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标本,未发现可靠证据显示这种细菌的存在,给Hp研究当头泼了一瓢冷水;
年,Steer第1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Hp的存在。
年,RobinWarren和BarryMarshall经过37次培养实验,在一次偶然机会,终于成功从人体胃黏膜培养出Hp,Marshall吞服了含有Hp的培养基,出现了急性胃炎。
年,RobinWarren和BarryMarshall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其实幽门螺旋杆菌陪伴人类很久很久了。年,德国人Achtman率先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Hp进行分型,发现早在很多年前Hp就已经存在于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
经过漫长的迁徙和演变,这种细菌跟随人类遍布世界各地。
年Achtman在Nature上发表了系列研究的成果:根据Hp种群的结构推断,人类远古祖先生活在非洲,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迁徙活动。
现在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迁徙始于6万~15万年前,Hp和它的人类宿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Hp成为人类迁徙的标记物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竟然关系到全身疾病
许多研究者对Hp在远离胃的其他器官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一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症。
医院张澍田院长: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p与心血管、神经、头颈部、妇产科、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1、Hp感染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的Hp感染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复发的预测因子;
3、Hp感染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4、Hp可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中起作用;
5、在头颈部,Hp感染与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牙周疾病有关,推测Hp的定植与耳、鼻、咽喉疾病有关,但是在慢性扁桃体炎或复发时的炎症组织中并没有检测出Hp;
6、CagA阳性的Hp感染后,可能导致男性的不育,在女性中发现Hp感染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
由此看来,若根除Hp,可能获益颇丰,但确实是这样吗?
胃癌的锅,幽门螺旋杆菌不背!
世界人口中近一半感染Hp,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率较高,达到近80%,目前人们已将Hp感染视为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病因之一,但Hp感染后,仅有10%~20%发生消化性溃疡,1%~2%发生胃癌,小于1%感染Hp患者发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实际上,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Hp的感染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
医院张澍田院长:
有研究指出:根除Hp后胃癌依然发生,尤其是弥漫型胃癌、近端癌发生率增高!
当年发现Hp的Marshall在喝下含Hp的培养基后,只是出现了胃炎,并未发生胃溃疡,14d后胃炎的症状基本消失(在这过程中他也只是应用了1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不足以杀灭Hp),且症状的客观性、特异性太差。
Hp的感染途径至今不清,直接吞服的Hp,与自然状态下传染的Hp的定植、致病情况应该不同,被根除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年Marshall本人也发表论文指出:Hp感染致胃溃疡不能满足科赫法则。
盲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竟会引发肥胖!
在胃肠外疾病的研究中发现:肥胖的发生率与Hp感染的患病率呈明显负相关,根除Hp的人群BMI显著增加。
医院张澍田院长:
在发达国家,Hp的感染率越低,肥胖率就越高!
此外,Hp感染可以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疹等,幼年时期感染Hp可能抑制湿疹、皮炎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在成人中也发现,Hp感染与湿疹、尘螨感染风险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尽管众多研究得出:Hp感染与过敏性疾病呈负相关的结论,但是这种相关性较弱且不一致。
医院张澍田院长:
Hp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十恶不赦,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Hp视为可能会做坏事的共生菌,我们或许会有更好的见解。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反倒可以保护肠疾患
对于食管疾病,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呈负相关,即Hp感染对这些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自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卫生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Hp的感染率逐渐下降,胃癌发病率亦下降,然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却在几十年后开始上升,考虑Hp的过度根除可能与之相关。
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亦呈负相关,可能是通过对炎症性肠病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产生影响。
医院张澍田院长:
这也许能解释:在印度等国家,自身免疫病患病率较发达国家低,可能是Hp的感染起到保护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可能
只是一个“信号菌”
《时代》周刊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之一、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MartinJ.Blaser在年提出:Hp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于人类机体中,这预示着Hp的定植可能存在一定益处。
年,他在《抗菌药物过度应用:停止杀死有益菌》一文中指出:
近20多年,当人们发现了Hp与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关联后,对它的歼灭行动就开始兴起,Hp也渐渐从许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这20多年却正是许多自身免疫病飙升的时期。
医院张澍田院长:
此外,根除Hp的过程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研究发现50%以上患者在根除中会出现各种不适,甚至是严重并发症,20%患者根除失败,根除Hp后,可能会造成肠道菌群的比例失调,从而带来长期的健康影响。
一项研究显示:儿童感染Hp后,腹泻发病率比无感染儿童低,提示Hp可能有益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菌产生的风险,在根除Hp的同时,可能也消灭了其他一些细菌,打破了菌群的平衡,潜在的风险尚不清楚。
Blaser认为:身体内菌落组成的改变是造成一些人类疾病的原因,Hp可能是一个指示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大多数Hp感染者不生病
年12月发表在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综述指出:
肠道菌群在免疫成熟与稳态、宿主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神经信号、病原体载量、肠道内分泌功能、骨密度、能量来源等生理功能中发挥调节功能。
参与神经、精神、呼吸、心血管、胃肠道、肝脏等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众多疾病,并提出了肠道菌群失衡致病机制的共同点假说,自此肠道菌群在人类医学史中掀开了一页新篇章。
根据这一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Hp感染者不生病。显然,这背后存在着众多变量——年龄、生活环境、饮食、运动强度都可能起着作用。
并不是所有人的Hp都必须根除
医院张澍田院长:
在我国,Hp耐药率越来越高,地区间胃癌发生率差异很大、病因复杂且不尽相同,Hp根除后再感染率高,因此对自然人群中Hp感染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一定要综合权衡利弊!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人的Hp都必须根除,Hp可能是胃肠众多共生菌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p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待Hp,应该从一味根除转为预防,保持正常的消化道菌群、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防止胃黏膜受损、慎重考虑根除Hp感染的适应证是更理想、更和谐、可持续的方式。
医院张澍田院长:
点击查看(六类人要做胃癌筛查!幽门螺旋杆菌到底该不该杀?最专业的预防胃癌知识!)如果您属于这些人群,推荐您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和根除!
本文摘自:张澍田,程芮.换个角度看幽门螺杆菌[J].中华内科杂志,,56(5):-.DOI:10./cma.j.issn.-..05.
武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如何食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