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肥 > 鼻肥大症状 > 法相千年温州白象塔出土北宋佛教造像 >
法相千年温州白象塔出土北宋佛教造像
白象塔夜景蔡温瑞摄
白象塔原称白塔,位于今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北宋崇宁三年()始建,政和五年()建成。其为砖木结构,六面七层,楼阁式,高31.3米,底径7.8米,壁厚2.2米。从立面看,它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从平面看,分塔心、外壁、回廊三部分。底层设有副阶,这种设计仿自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式,便于登临停歇之用。塔的外围层层挑出木构腰檐,平座,栏杆。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组成三间式,明间辟门或设佛龛,内供佛像。由下而上每层高度依次递减,直径依次收敛,外形挺拔优美。据明释成钦《永嘉白塔寺重修宝塔募缘疏》、民国释显培等《重修白象宝塔记》记载,它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明嘉靖十二年(),白塔寺住持成钦率众“片瓦株椽,助整新而复旧;一钱尺帛,务聚少以成多。”进行了第二次修葺。至民国再次修葺。塔体在经历近年的风雨侵蚀后,到上个世纪60年代,已步入风烛残年,塔身倾斜严重,无法再次加固维修。
年,经浙江省文物部门批准,决定拆除。年2月,省市有关部门组成拆塔委员会。在逐层拆除中发现大批文物,分别藏在塔壁砖砌方形窖穴(天宫)内。共出土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其数量之大、精美之至可谓史无前例。出土造像,主要有铜像、青瓷像、砖雕像、陶塑像、木雕像、彩绘泥雕塑、纸本绢本画像等,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庄严的佛像,有慈悲的菩萨,有沉思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王,也有恭敬的供养人,与虔诚的僧侣,还有各种珍贵的汉文佛经和释道画。北宋彩塑菩萨立像(浙江博物馆武林馆)
北宋彩塑菩萨坐像(浙江博物馆武林馆)
其中以北宋泥塑彩绘菩萨、天王、力士、伎会和供养星像为最多,其次有北宋漆器、砖雕、木雕、青瓷、铜器、印经、写经、绘画及唐宋钱币等。在塔内二、三层发现“政和五年()六月”朱笔铭文砖5块,系砖砌方形窖穴(天宫)的盖砖,上面记录造塔领班、工匠姓名及日期,为建塔时间提供了确切证据。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特别是塔内一次性出土的四十二身栩栩如生的彩塑泥造像,是塔中文物最有价值的艺术珍品,造像题材丰富,形态毕肖,敷彩描金,精彩绝伦,极具绚烂之美,是现存宋代彩塑的典范之作,也可窥见北宋精湛高超的泥塑艺术。出土的彩塑,色泽艳丽造型优美的令人叹为观止。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一对有“东方维纳斯”之誉的北宋彩塑立像。它们是宋代彩塑的精品之作,也是宋塑在江南绽放的艺术之花。现在,两尊佛像,一尊在温州博物馆,另一尊在浙江省博物馆。它们不仅充分体现了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而且其制作工艺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堪与晋祠彩塑相媲美,成为宋代彩塑又一个标志性范例。宋代佛教深入民间,向世俗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造像风格一改唐代雍容富丽华贵的特征,呈现世俗朴实自然的风貌。宋时的造像形式多样,金铜像、玉石雕像、泥塑像、木雕像等,诸像纷呈。
宋代佛教造像达到了写实标准的高峰,彩塑艺术是泥塑其形,色绘其质,塑形绘质,形色并重,塑绘结合,相得益彰,雕塑与绘画完美统一,更适合表达宋代自然写实的造像风格,增加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宋代彩塑独有的艺术之美。
宋代彩塑造像写实秀丽,以世间人物为模本来塑造佛像,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间人物,人神的高度统一,契合世俗社会的审美倾向,形成了宋塑的自然之美;塑像人体结构把握准确,线条流畅圆润,肌肤柔润匀称,筋骨分明清晰,体态婀娜多姿,形成了宋塑的形态之美;衣饰质感逼真细腻,衣纹卷褶简约自如,衣饰精描细绘,敷彩贴金,灿若云霞,形成了宋塑的服饰之美。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像高60cm,座高4cm白象塔一层四面出土石绿色高髻,华冠,双耳垂肩,耳后二绺垂髻和缯带披垂于肩上。眉清目秀,面部丰腴。身穿大红描金菱格纹覆肩襦衣,右胸袒露,外披赭红色袈裟;项饰璎珞,双手相插腹前,下着白色菱格纹罗裙。跣足。亭亭玉立于仰莲上。菩萨体态轻盈,神态闲适自若,各部分比例适度,透视准确,线条圆润流畅,表现了典型宋塑特征。是这批彩塑中的精品。与收藏于省博物馆的彩塑立像(出土编号:)为一对。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像高31.5cm,座高5cm白象塔二层四面出土
前梳平髻,后披长发至膝,额有白毫,面部圆润丰满,白皙带红晕,双目微启,两耳垂肩。披朱红色云肩,着紫色交领肥袖衫,长裙曳地,外罩折褶红裙,菱形纹饰蔽膝,足登云头履。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通高44.5cm白象塔二层四面出土
头梳矮平髻,留刘海,两侧鬓发从鬓角梳到耳后,耳后缯带披垂至肩。额有白毫,面部圆润丰满,五官秀雅,两耳垂肩。内穿石绿色襦衣,外披淡灰色广袖袈裟,袈裟上错落盘缀深兰色盘花。右胸袒露,肤色赫红。颈饰璎珞,腰围罗裙,束赭红结带。左手扶膝,右手残缺。跣足,一足盘膝,一足踏莲花,半跏趺于坐椅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像高16.5cm,座高10.05cm白象塔二层五面出土
蓝色发髻,高髻,饰发箍,双耳后二绺垂髻披于肩上,宝缯下垂胸前。目秀眉翠,晕颊小口,面容姣秀。项饰金璎珞。身穿赭红色襦衣,右胸袒露,肌肤洁白柔润。肩搭石绿色披巾,腰系罗裙,外围腰袱,束以结带。左手曲起,右手置膝,臂、腕戴环钏。跣足,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像高16cm,高11cm白象塔二层五面出土
蓝色发髻,高髻,饰发箍,双耳后二绺垂髻披于肩上,宝缯下垂胸前。目秀眉翠,晕颊小口,面容姣秀。项饰金璎珞。身穿赭红色襦衣,右胸袒露,肌肤洁白柔润。肩搭石绿色披巾,腰系罗裙,外围腰袱,束以结带。右手曲起,左手置膝,臂、腕戴环钏。跣足,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像高48cm,座高2cm白象塔二层二面出土
头戴宝珠纹冠,突目蹙眉,张口露齿。右手从肩臂部残缺,左手插腰,身穿赭红色明光甲式胄,胸前两面菊花纹圆护,背甲则为一片式样。胸背甲在肩部用两根肩带相连,套在护肩上。胸部用帛带横束。腰系革带,下着红色腿裙,腿裙残缺。臂甲上部缀以象伞一样撑开的护甲残缺,臂甲和胫甲饰菊花纹,双足着靴,残缺。神态威武。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像高48.5cm,座高1.5cm
头戴菊花纹饰兜鍪,鍪顶部残,顿项披肩。突目蹙眉,张口露齿。右手从肩部残缺,左手从上臂残。身穿赭红色明光甲式胄,胸前两面菊花纹圆护,背甲则为一片式样。胸背甲在肩部用两根肩带相连,套在护肩上。胸部用帛带横束。腰系革带,腹前饰鹘尾,着红色腿裙,腿裙稍残。下着红色缚口裤,双足残缺。神态威武。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像高45.5cm,座高3.6cm白象塔二层三面出土
披齐腰红色长发,面呈赭红色,有三目,蹙眉暴睛,张口露齿。肩披蓝白相间巾,颈下束结,着红底蓝白团花窄袖袍,外罩赭红色贴金箔鱼鳞甲,胸部用帛带横束,腰腹围蓝色团花捍腰,腰系革带,腹前饰金底红色团花鹘尾。肘部缀以象伞一样撑开的护甲残缺。下身着红底团花腿裙,红底护裙饰金色草纹,下着红底蓝白团花缚口裤。两手残缺,两足着靴,神态威武。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北宋彩塑舞伎立像像高51cm,座高5cm白象塔一层六面出土头梳红色云髻,双耳后二绺垂髻至肩部。面白唇红,面颊丰腴,眉目娟秀,口露笑容,双耳垂肩。内着覆肩衣,坦右胸,胸下用帛带横束,系同心结,肩披石绿色天衣,腰围石绿色围裙,白色帛带膝前系同心结,下着红色罗裙,轻薄贴身,富有织物质感。跣足。上身略右转,作翩跹欲舞状。与/24号为一对。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木星供养立像像高30cm,座高8cm白象塔二层三面头戴进贤冠,冠后部披风下垂。面颊丰满,略带微笑,短须。内着交领襦衫,外穿靛青色镶红边交领大袖长袍,前腰系同心结绦带,后腰垂二条绦带,白色长裙曳地,外罩红色裙裳,足登无意履。衣褶线条简单流畅,无纹饰。双手曲起掌心朝上作持物状,立于须弥座上,俨然似一文臣。与现藏省博太阳天子为一对。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塑造像佛头像残高14厘米此像为残高的佛头像。变形涡卷式肉髻(顶髻已残)。额有白毫(白毫镶嵌物已缺失)。面部圆润丰满,脸部贴金,弯眉深目,琉璃珠镶嵌做眼珠;高鼻厚唇,微微含笑。轮廓清晰,造型优美,容貌偏西域式。彩塑由粗泥层和细泥层构成,里层粗泥为青泥,混有谷壳;表层细泥为红泥,厚约2毫米。两颊严重残损,脸部贴金已剥落。
北宋彩塑造像佛头像残高12.5厘米此像为残存的佛头像。螺发,髻残。额有白毫(白毫镶嵌物已缺失)。面部圆润丰满,脸部于朱红底上贴金。弯眉细目,高鼻红唇。容貌偏中国式。彩塑由三层构成,里层粗泥为黄泥混有谷壳,中间层为黑泥混有较细麻纤维;表层为红泥层,厚约1-3毫米。仅存前半个脸,后半部分不存。
彩塑武士立像
至道二年彩塑太白星供养立像
北宋时期,温州地区佛教文化兴盛。匠人们各显其能,以佛为内涵通过高超的工艺技法展现了当时佛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白象塔出土的彩绘木雕像共17身,其中12身保存较好,为我们了解北宋温州的工艺发展情况及佛教文化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北宋彩绘木雕佛坐像
北宋彩绘木雕比丘立像通高18cm,通高19cm白象塔二层出土二身为一对。其一,剃发、面部丰满。眉毛刻出凹纹并用墨描成宽且长的弯月眉,细长眼睛,墨描眼珠和眼线,鼻子竖挺,鼻翼细窄,大耳,小嘴丰满。内衬粉色圆领衫,身着黑色合领大袖开衩衣,外罩黑色交裾肥袖覆肩袍,裾加缘。腰系帛带,下着黑色罗裙,足登尖头履。双手相握于胸前,凝神伫立。其二,外罩绛色交襟肥袖覆肩袍,下着绛红色罗裙,其余均同于其一。此二身肃穆沉静,造型拘谨。刀法粗狂,线条简单,表面打磨率意,雕像表面不打底而直接上色。北宋彩绘木雕菩萨立像通高21.5cm从耳前披在肩后,露出双耳。脸部丰满皙白,用墨描出弯月眉,双目微启,高鼻红唇。身穿乳白色大袖交领襦衣,披红底描金云肩,腰系帛带,腹前佩蔽膝,下垂至地,足登云头履。右手持贴金箔净水瓶,左手残,残部有一个卯眼。凝神伫立于座上。雕刻细腻,色彩鲜艳,衣褶纹饰雕刻流畅。手部采用榫卯拼接工艺。颜料底层打底较厚,颜色剥落较少。北宋彩绘木雕供养人立像
通高48cm白象塔一层出土
男相,仰头和身体姿态方向相反。头戴花瓣式红黄蓝绿四色冠,冠顶上包住发髻扎一个结,二条缯带从头顶一直垂至后腰。脸丰满圆润,眉骨凸出,大眼,高鼻,嘴唇丰满,大耳,昂首仰视。身着绿色圆领紧身缺胯袍,袍服从腰际开衩,前衣摆从开衩处撩起别在腰带里,露出一截红色短衫。腰系红色双带扣、下着蓝色缚口裤。足登靴。手臂与身体的组合采用各钻二个卯眼,用木销子连接,靴头与靴子则各只用单卯眼单销子连接。雕刻技法注重造型,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生动传神,刀法和刻法则较为简单,基本上是斜刀浅刻。表面经打磨处理,白色打底后上色,用色主要为朱红、石绿、石青、蛎粉(白)等矿物颜料,其工序如髹漆。
宋木舍利小塔此二塔为杉木料,采用车辘工艺制作。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中空,塔顶可旋开。左塔内置舍利子一颗,近椭圆形,径2.5毫米,半透明。右塔顶残,无法旋开。塔的制作极其精致,塔身纤细光润,塔身、塔顶结合处严丝合缝。可知北宋温州车辘技术已非常高超。
北宋彩绘木雕童子像
北宋砖雕工艺是在秦汉模印纹饰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雕刻纹饰再进行焙烧的工艺,当时还流行砖雕表面敷彩。白象塔砖雕像可谓是这种工艺的代表作。白象塔出土的系列砖雕天王像均身披甲胄,其纹饰样式极具研究价值,补充了目前已有的文物、文献资料。白象塔发现的一座北宋砖雕佛坐像,佛身左肩臂处有工匠的指纹,应是工匠将湿坯雕成后,在搬动过程中不小心留在了上面,说明砖坯干后和焙烧后,没有经过打磨处理。因此,砖雕像制作工艺应为湿泥塑坯,雕刻纹饰,再将其晾干,进行焙烧,最后表面敷彩。敷彩前先施一层白色瓷土。温州白象塔出土的砖雕佛像极具亲切感,白象塔供藏众多天王像极具此种特点。天王像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短颈耸肩,躯干粗短,多了些亲和之意,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北宋砖雕佛坐像像高29cm此像顺时针旋涡式肉髻。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目。内着右袒衫,外披通肩袈裟。下着裙裳,腰系同心结。左手抚膝,右手施禅定印,结跏跌坐。
北宋砖雕佛坐像像高30cm此像逆时针涡式卷肉髻。面相方圆丰满,弯眉长目。内着右袒衫,外披通肩袈裟,下着裙裳,腰系同心结。左手抚膝,右手施说法印,结跏跌坐。
北宋背屏式砖雕佛像
通高27cm
此像高肉髻,圆脸,弯眉细目,直鼻小嘴,双耳垂肩。身着交领通肩袈裟,双手结印,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有舟形背景。
北宋砖雕泗洲大圣坐像通高46cm此像头戴风兜,两边宝缯下垂至胸。面容圆润丰满,弯眉长目,眼眶微凹,嘴角含笑。内着三层交领襦衣,外罩通肩袈裟,右裾缠绕在左肩上。双手掌心向上仰置于腹前结印,结跏趺坐仰莲台座上。通身施朱红色彩,出土时表面色彩保存最为完好。
北宋砖雕天王坐像通高39cm头戴兜鍪,顿项向上翻卷,这是始自晚唐、五代的式样。鍪顶部饰蘑菇形缨,前脑至鍪顶一条盔脊保护颅骨。身着明光甲,护项、护肩与披膊,一应俱全,肩带似为皮革质地,带尾用甲片装饰。胸部用帛带横束。此身甲胄最显著的特点是束甲绊,上窄下宽,从护项向下纵束至腹部,除有固定铠甲的作用,下部宽处相当于腹甲,起到保护腹部的作用。
北宋砖雕天王坐像
通高39cm
此身天王像饰有梅花纹和山纹。兜鍪顶部残,正面沿口有护眉眼的盔檐,盔脊和盔檐表面饰梅花纹。顿项有二层,上一层向上翻卷,下一层为披垂式。披垂式顿项为脑后一片式样,下垂覆盖整个肩部,用皮革或布帛缝制,饰山纹。顿项下部饰一条梅花纹甲片以保护颈肩部,甲片下部垂饰流苏。
砖铭文
砖铭文
砖铭文
砖雕阿育王塔山花蕉叶
北宋龙泉窑青瓷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观音头束高髻,戴花冠。面容长圆,额有白毫。弯眉长目,直鼻小口,微露笑意,神态安详。肩披披帛,上身袒露,颈、胸佩项饰、璎珞。臂、腕佩宝钏。腰束结带,下着草花纹长裙,左腿盘曲,右膝拱起,跣足,半跏趺坐于山水纹博山座上。左手置身侧,右手置于右膝。右足前栖一鸽子,敛羽,回首昂视。须弥座底内壁沿有墨书题记“弟子□□□”。通体施青釉,匀净滋润。
北宋回旋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此经残宽13厘米、残高左8.5厘米、右10.5厘米”,纸质“颇似棉纸。经文为宋体字,按回旋形排列”。残存经文可断续联缀成文者约余字,经文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至九观的一部分。字体较小,字体长短大小不一,笔画粗细不均,字距极小,紧密无间,排列不规则,有三处漏字,如经文第六观里,脱漏“其楼”与“名”三字,还有倒字,如经文“皆以杂色金刚”一句里的“色”字呈倒卧状,应该属于排字工人误植,纸面可见字迹有轻微凹陷,墨色亦浓淡不一,上述这些无疑都是活字排版的特征。经专家考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为北宋(年前后)的泥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它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此说法也先后被任继愈主编、张绍勋著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国印刷史话》,卢嘉锡任总主编、潘吉星教授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的《中华印刷通史》,潘吉星著《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史金波、雅森·吾守尔著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等书确认,作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可以证明中国活字与活字印刷技术的存在,是毕昇活字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对研究中国早期活字印刷史有重要价值。
白象塔彩塑工艺作为宋塑的代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从这些技艺至臻的造型艺术上也可找寻到温州土生土长的瓯塑发展的源与流。这些油泥彩塑像,是用杉木条作骨架,再经由黄泥、谷壳和短麻丝捣合而成,捏塑成型后,再敷设一层细白泥、细麻丝搅和桐油的泥土,最后在泥胎表面施上白色化妆土着色而成。
经考证,细白泥即为制瓷用的高岭土,因瓷土与桐油结合,使得油泥结合紧密,细腻坚韧,风干后,易于雕琢塑造,从而使塑像的面相部表情、衣饰褶皱栩栩如生。用色上,有赭红、桔黄、石红、石绿、铅白、茶黑等天然色彩,还运用了描金、贴金箔等表现手法,使得白象塔出土的彩塑整体上既色彩纷呈,又不失妍媚,即雍容华贵,又雅俗共赏。这种成功的油泥塑,也成为后来温州著名工艺——“瓯塑”的滥觞。
经过近千年的风云变幻,如今这些造像绽放在江南两地,她们的一颦一笑中,是宋塑入世的亲切和出世的典雅之美,她们的举手投足和飘逸的衣衫间,也见证了流传今朝的“瓯塑”的诞生和东瓯文化的源远流长。
资料来源:温州博物馆
历代弥勒圣像历代地藏造像绘画精品佛教造像方法和材质的选择——雕塑篇我们去敦煌探寻地藏菩萨的踪迹四川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与法海寺壁画堪称南北双璧八大菩萨画像归命、礼敬、供养十二光如来,对念佛行人的无边利益七月十五,救度饿鬼道众生,报七世父母恩发愿往生净土的莲友请来瞻礼历代大势至造像毁于二战炮火的柏孜柯里克石窟十三幅誓愿图全解读这些历代的观音圣像带你去见证半个亚洲的信仰灵山会还是龙华会?这幅罕见的唐代刺绣有看头从历代佛教造像看佛陀的诞生宝宁寺水陆画的高清细节,展现佛教绘画的精妙技法虚云老和尚保护下来的国之重宝,北宋木雕五百罗汉像欢迎有共同兴趣的朋友留言、投稿,感恩转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