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肥 > 鼻肥大症状 > 科普节儿童过敏怎么办 >
科普节儿童过敏怎么办
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患病人群占世界总人口的20%~30%。据了解,我国约有2.7亿人受到过敏问题的困扰,我国儿童过敏的发病率已猛增至30%左右。
过敏性疾病是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的敏感性过高,在血液中产生针对某种特殊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进而在机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过敏性症状。过敏性疾病通常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等。
过敏性疾病在儿童期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在2岁之内,以皮肤过敏(湿疹)和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为主,3岁以后慢慢演变为气道过敏,包括上气道过敏的鼻炎和下气道过敏的哮喘。部分问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需要积极防治,护卫孩子健康。
牛奶蛋白过敏是机体对一种或几种牛奶蛋白质发生的免疫学反应,通俗的讲就是过敏宝宝对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发生的过度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1岁内最常见的是湿疹,皮疹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及躯干部,伴瘙痒,严重者可有渗出,结痂甚至感染,影响睡眠,进而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部分患儿表现为口唇红肿及风团样荨麻疹。消化道的表现为腹泻、便血、便秘、腹痛、夜间哭啼、拒食、生长发育迟缓等。
气道过敏主要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一旦出现道过敏,医院的“常客”,会有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并有气道高反应性,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学习及生长发育,不少支气管哮喘患儿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最终发展为成人哮喘儿迁延不愈,肺功能受损。
引起过敏的原因
1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均有过敏表现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荨麻疹等),宝宝过敏的可能性为50-70%,父母一方有过敏者,宝宝过敏的可能性为20-40%,父母均无过敏者,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为5-15%。
2
环境因素
近年来,全球环境恶化,尤其国内雾霾污染,是导致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分娩方式
研究发现剖宫产的宝宝过敏的发生几率较顺产宝宝明显增加。
4
喂养方式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品,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显著低于配方粉喂养的宝宝。
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
母孕期
无证据显示母亲妊娠期回避牛奶和鸡蛋会减少子代过敏性疾病发生率;而母亲哺乳期饮食干预除可短时降低湿疹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外,并不能减少后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故为避免母亲、胎儿/婴儿营养不良,不推荐限制母亲妊娠期、哺乳期饮食以预防。另外母孕期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不要接触消毒剂、杀虫驱蚊剂。
围产期
剖宫产出生比顺产出生的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几率明显升高,主要影响肠道菌群量,因此提倡自然分娩,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
婴儿期
(1)尽量选择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儿童特应性皮炎及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病率;
(2)采用低敏配方:与纯人乳相比,水解配方对于预防高危儿牛奶蛋白过敏不具优势;但对于不能纯人乳喂养的高危儿,与普通牛奶蛋白配方相比,采用部分水解配方可预防或推迟婴幼儿早期特应性皮炎和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不推荐用大豆蛋白或其他动物乳预防婴儿牛奶蛋白过敏。
(3)固体食物的引入时机:世界卫生组织主张在6月龄后引入固体食物,包括高度致敏的食物,如鸡蛋、鱼、花生等,然而可靠性目前缺少证据支持。
(4)益生元和益生菌:1岁内添加益生元可明显降低哮喘及食物过敏的发生,可能降低湿疹的发生,因此建议非纯母乳喂养婴儿补充益生元,纯母乳喂养不需要,母乳中本身含有丰富的低聚糖,能有效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有文献表明高过敏风险婴儿可添加确定菌株如LGG以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5)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可显著导致肠道菌群成熟延迟,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6)环境因素:减少被动吸烟,母亲怀孕及婴儿出生后应避免接触香烟环境。
治疗:对于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由于喂养方式及过敏严重程度不同,建议过敏门诊就诊进一步获得专业意见。对于气道过敏的宝宝,可以根据过敏的严重程度,有无喘息,频繁程度等选择抗过敏药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建议过敏门诊或慢性咳嗽及哮喘门诊就诊获得更专业指导。
好消息
医院北院儿内科将于7月12日起,每周五下午开设过敏专病门诊,和各位家长一起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