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肥 > 鼻肥大饮食 > 文章共欣赏,疑义相与析18岁考上清 >
文章共欣赏,疑义相与析18岁考上清
知乎上有人提出问题:“18岁考上清华北大的本科和21岁考上清华北大的硕士,哪个更令人佩服?因为听到一个同事儿子普通大学毕业,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自己心里并没有很佩服的感觉。故有此问。”对此有知友从一个在读硕士的角度出发,以其亲身经历回答了问题。文章较长,收获了不少赞,不少回复对文章评价很高。本帐号在获得原作者同意后全文转载于此,供有心者参考。“社科研究生”将会不定期推送一些精彩文章,供大家参考评论。
作为外地高校保研到清华的小硕,也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以答主现在所在的清华为例,不能简单地说本科上清华和研究生上清华哪个更令人佩服,关键要明白所要佩服的是什么。从几十万人中经过高考或者通过保送等方式,本科就上清华,确实是令人十分佩服的,称之为天之骄子在我看来也当之无愧。我上学期做我导师本科生课程的助教,就我接触的情况来看,清华本科生综合素质在国内确属上乘,不管是外语水平、个人阅历,都属人中翘楚,智商就不用说了。他们令人佩服,一方面有赖于本身的因素,比如本身智商确实非常高,别人要看好多遍的东西他们可能看一两遍就通了。另一方面,还要看个人背后的东西,这些在决定一个人能否上清华方面同样影响重大。清华学生大多数都来自于中产或以上家庭,来自二代家庭的就不说了。前几年看过一个报道,说浙江大学某年新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竟然只有5%左右(时间相隔已久,具体比例记不清了),我当时看完就很震惊。清华一个老师做过调查,级本科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比例只有17%,而同期全国农村考生占比达62%。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应该更低吧。不同高校农村生源占比具体数值可能会有差异,但国内绝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学校农村学生占比都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说法盛行的一个事实支撑,也是近年来清华等校需要保证一定比例农村生源学生的原因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清华本科新生中,来自县级以及县级以下高中的接近25%(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余名新生今报到最小仅14岁农村新生比例提高),这算是很大的进步了,也是我对清华很有好感的一个原因。当然,关于农村学生越来越难上名校,这涉及到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也引起很多讨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段引用数据以及部分讨论内容,可参见网易新闻: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就我通过相关资料以及日常接触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他们很多人家境良好,和我以前本科院校身边同学相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反映的不仅是城乡,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他们能够上清华,其实一定程度上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决定了。他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里的经济条件、所在的城市等等都是他们将来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出生于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加上自己平时也很努力,那么他们将来上清华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我带的本科班有一些是外语保送生,他们从小就在外国语学校读书,刚进大学,别人还在忙着考四级的时候,他们的外语水平已经是雅思8分或者8.5了。最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回答,讲那种玩得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可能是农村出来的,因为农村孩子能够上清华的唯一途径就是考试成绩高,其他方面由于从小条件受限很难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这样。(相关讨论,可参见知乎:清华北大的学神为什么能够在娱乐、学工兼顾下还能“考前随便翻翻书”式地在绩点和学术上碾压众人?-学习,“顾雷”的答案。)简而言之,本科上清华的决定因素=个人禀赋+家庭环境+区位因素。一个人能考上清华,首先要有良好的禀赋,若非天资聪颖,至少也要异乎常人的刻苦努力。加上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家庭环境就很好,然后在重点中学读书,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可能就去清华了。当然,我所讨论的不包括那些寒门学子通过极其刻苦努力最后上清华的部分。对他们来讲,基本是完全靠自己吧。(一些讨论,可参见知乎: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高考,“小隐于小林”的答案。)再来讲讲研究生上清华。较之本科上清华相当程度上还要看先天因素,研究生上清华就纯粹多了,基本上靠的就是后天努力,加上一颗不断向上的心。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先说点自己的经历。答主无能,高中的时候曾被老师寄予厚望,认为可以考进北大,高三上学期似乎前景明朗。但到了下学期,在距高考两个多月的时候,多年的鼻炎发作,晚上无法用鼻子呼吸。因为只能用嘴呼吸,早上起来嘴巴完全干涸,以致无法发出声音,上课的时候则头脑昏昏沉沉。加上祸不单行,此时又有了颈椎,脖子僵硬酸胀,根本无法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无奈之下,在医院住院开刀,做了鼻中隔偏正以及切除鼻肥胛手术。在住院的一个多星期里,答主母亲回来照顾答主。有一次晚上鼻子大出血,把母亲吓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加上高考一些因素影响,最后发挥一般,只去了普通高校。答主出生自农村,家境一般,就是那种下馆子吃饭要看菜单上价格的。从这种环境走出来的比较进取的孩子,未来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从小物质匮乏,将来有可能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存在填补幼年缺憾的补偿心理,这也是有舆论讲很多贪官都来自穷二代的原因。(相关舆论的讨论例子,可参见相关报道:南风窗:从郭伯雄看“穷二代”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人民日报政文:“穷二代”更易贪腐是个伪命题;抓住穷二代特征嘲讽是另一种血统论;秦百川:鼓吹“官员出身论”,意欲何为?)另外一种就是能够看淡物质因素,在早年的艰难中磨砺出坚毅的品格,最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一点事迹。答主从小读过几本圣贤书,原来看过一本书,讲曾国藩三十岁开始修身,事情真伪我不得而知,但答主亦以文正公为榜样。自二十岁时开始有意识地修身治性,砥砺自己,就是让自己不断正心术,也希望将来能够发出一点光和热。如果不能给父母增光,至少也不能有辱门楣。答主很喜欢《诗经》里一首诗《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其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几句,每每念来,情难自已。答主从上大学后,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一直心感惭愧。父母将自己养大多么不容易,而且在他们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我的要求。答主最怕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自己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早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鸟之情,苍天可鉴!从小学三年级起父母外出谋生,答主开始成为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所以成龙成蛇,只能在于自己的把握。也许是骨子里就不甘于平凡吧,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很自律。虽然小时候很调皮,也有过两年痴迷电子游戏的经历,但在身边伙伴一个接一个成绩开始下滑或者一些人中途辍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在12年里成绩基本都保持了第一名(高一除外,最高不过第二名)。只是时运不济,到了高三下学期,由于突然发作的鼻炎加颈椎等原因,最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原来曾幻想一塔湖图,最后的高考结果是一塌糊涂。医院躺着的时候就预料到了。录取通知书拿回家后,放在桌子上,熟人经过连看都不看一眼。有些人背后说,平时都说他念书多么多么好,现在看他考得也就这个样子嘛。人情似纸张张薄,当时的心境是很压抑的。到了僻处西北的本科院校后,看到满眼荒凉,一开始意志消沉。我有个室友来自浙江,他妈陪他过来报到,他在学校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受不了,就回家复读了,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我一个学妹,她是天津的,她妈送她过来,看到学校环境后,劝她回去复读一年,好在她还比较淡定。我妈送我到学校,后来和我讲,她看到学校环境,回来的路上一个人在火车上抹眼泪。开学一段时间后逛书店看到一本书,上面有句话大概讲,“如果你认为你曾经很优秀,可是你在现在的环境下都做不到最好,那凭什么说你优秀呢?”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答主开始树立目标,要好好学习。目标就是研究生保送北大,圆高中梦想。本科开学伊始,适逢学校举行实验班录取考试,答主通过笔试面试,有幸进入文科实验班。表面上算是全校最好的文科实验班吧,当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是实话。在实验班因为有明确目标,学习比较努力,大学三年总成绩保持了班级第一名。由于实验班的独特优势,本科阶段申请去台大交换了一学期,还去美国游学了一阵。加上父母在城市做点小生意,每年暑假都会去上海等地逛逛。综合下来,答主比起一般的农村学生,在眼界与个人经历方面,算比较丰富。这在本科时和身边同学相比,就是一种优势。最后答主保研的时候申请了北大清华人大三所学校,因为一心想去北大,所以暑假做了一些复习,都是按北大要求来的。结果没进北大复试名单,为此答主还抑郁了几天。最后被清华和人大录取,选了清华。世事如棋局局新,答主本科三年一心想去北大,结果最后去了清华。但到了清华,才发现清华也许更适合自己。谈到保研,中间有心酸的回忆。当时答主刚谈了不久的恋爱,而那一学期修了10门专业课,又在申请“优本项目”,打算大四去英国交换一年,还要准备考托福,自己又远离班上同学,一个人在另外一个校区上课。心力交瘁,忽视了对方,不小心就被劈了。这对当时的我来讲,晴天霹雳。当然,这不能怪人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别人一开始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真心真意在一起的。当时正逢考试季,自己要考8门课,结果有5门全部弃考。和老师说了,参加完复旦夏令营后回来补考。好在虽然心情奇差无比,最后总成绩还是保持了第一名。中秋那天去北京参加复试的时候,也是心情最差的时候,几乎无心考试。保研后答主做了一年的努力想要挽回妹子,最后无疾而终。为此,也反省了很久。答主去年研究生入学典礼上,阎学通老师讲过,“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读博,那么你已经不适合读博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舆论经常讨论要不要读博这个问题。其中有点就是穷人的孩子不要读博,读博就像古希腊的辩论一样,都是家境优渥的人,闲暇时所进行的活动。具体我就不展开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看过一些人写的文章,讲述自己作为文科博士艰难的求学生活。我觉得物质上的匮乏还可以忍受,关键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失落、彷徨、纠结与苦楚,折磨着一颗颗敏感脆弱、在深夜难眠的心。确实,如果经济条件一般,在决定是否读博之前要慎重思考。毕竟,除了四年左右巨大的时间成本,还有机会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落差与不适应,都是需要考虑的。答主本科从大三开始学习国际政治,一直牢记“博古通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这句话,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王沪宁那样的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曾经年轻气盛少不更事,也曾想过要有为于社会,至少要在学术上颇有一番造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做不到立功,至少希望能立言于世。为此,答主学习国际关系的时候,曾制定计划,按照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个大的板块构建知识体系,外加IPE、地缘政治学等其他科目,力图夯实基础,深刻把握国际关系这门学科。而答主自幼喜欢文史哲,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地理学、伦理学以及美学等,都有浓厚兴趣。曾经幻想循序而渐进,厚积而薄发,努力构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框架,举数十年之功,庶几小有所成。“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矣!去年开始读研后,在清华感觉到和身边人的差距,一直深陷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之中。是继续追求自己所爱,还是先要满足物质需求?后来考虑到父母谋生不易,而生活也很现实,因此决定放弃学术追求,首先要实现财务自由,务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因此,也就放弃读博的想法,以后有机遇的话再考虑吧。答主很多同学都曾问我读不读博,得知我不读博,都很诧异,也感到可惜。对于这种选择,用几句诗来说,“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窥一管而见全豹,对于那些立志读研的同学,他们所要付出的成本,同样需要考虑。再来说说答主的同学。对于文科生保清华,第一名很重要。开学时老师讲,有16个学校的专业第一名进入复试,最后录取了三个(老师开学典礼上如此说,具体数据我并没有掌握)。答主刚好忝列其中。就我所知,文科外校保研进清华的,很多专业都要求是专业第一名,至少是前5%。而我考进来的很多同学,包括我室友,都是考了两年或者三年才考上的。很多最后还专业调剂了。他们考研蛮辛苦的,我没有体验过,但我自我感觉,要是让我考清华,我是考不上的。毕竟大学前三年一直比较努力,到了最后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了。所以对于这些研究生考进清华的,我是蛮佩服的。不可否认,研究生从外校考进清华的,和清华本校的学生(清本)比,在综合素质方面应该存在一些差距。但具体到专业素养方面,外校学生由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有机会进入清华,所以他们一些人的专业素养可能比清本学生接着在本校读研究生的要好。但清本学生由于本身综合素质较好,在一些方面发展潜力也许更大。当然,不同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在清华,清本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隔阂还是挺明显的。这也是很多学校都存在的情况。“清本”这个牌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区分“他者”与自己人的标志,意味着自己往往更加优越。我们这一级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外校学生一块玩,清本学生自己玩。诸如研会、研团等一些部门,基本都是外校学生参加,而清本学生可能参加其他一些部门,他们和本科生走的更近。当然我讲的只是一般情况。去年我们专业系友大会上,一群学生围在一张桌子旁。一侧四个是清本学生,另一侧三个是外校考来的,我与他们隔了三四张桌子。然后我们一个老师,走过去,举起一杯酒,带着满脸笑容,对四个清本学生说,“来,我敬我的亲学生一杯”。然后旁边三个外校来的学生脸色就变了。他们七个人都上这个老师的课,老师也都和他们很熟。而老师当着一些学生的面,只给另外一些学生敬酒,重点是还那么说,我觉得挺伤人的。我虽然不在旁边,但听到了,脸上也挂不住。后来其中一个同学在我面前将这件事絮叨了好几遍,满心感叹。我一个从本科学院一块保到清华读数学的,他和我讲过他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就经常用一种不太好的语气说,“这块你们这些外校来的应该没学过吧,我就来重新讲讲吧”。我同学说他每次听老师这么讲,就感觉很不舒服。我导师是三清党,她就当我的面,对清本学生表现出极大的重视,说外校来的不如本校学生。她曾当我的面对本科生讲,“你们是最优秀的,要好好努力啊,不然还比不上他们外校来的呢”。一个清本师妹当时就说,“师兄就是外校来的呀。”当然,我并不否认自己和很多人的差距,也一直向他们学习,事实如此。我感觉,在清华,硕士是最不受重视的,清华看重的是本科和博士。本科属于博雅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博士属于学术性质,而现在清华硕士的定位存在职业化倾向,在一个学术型大学里,自然是最不受重视了,能理解。我一些外校来的同学,他们刚来清华后觉得,好歹现在自己也在清华读研,也算是清华学生了。而我一开始就很清楚,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当他们经历过上述事件后,总算明白,外校来的和清本学生之间,是有道看不见的线的,一道无形的“铁幕”横亘在他们之间,难以逾越。我那个在我前面絮叨过几次的同学,一开始就自我感觉我现在是清华的了,经过上述事件后,感慨不少。毕竟,若干年后,在校友会或者系友会上,很多人是不把那些本科不在清华就读的人当做校友的。答主有点小傲娇,从来不会去争取这种所谓的荣耀。所以在外面,除非别人问到我具体在哪个学校,我一般是不会说的。说出去的话,“啊,你清华的?好厉害啊”,我的回应只有打哈哈。当然,每个人的观感不一样,也许答主夸大了这种隔阂,所以答主在此处的描述并不具有代表性,而只是个人主观论断。生活中清本学生还是很友善的,我也非常欣赏他们的才气,以他们为榜样。只是个人性格使然,对这些比较敏感吧。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更佩服清本学生,还是更佩服外校来的研究生,这个选项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浓厚的社会意识。当我们在讲外校来的研究生时,在这个标签的背后,他们自己也在默默忍受很多。即便他们辛辛苦苦考进清华,在心理上依然承受着不当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答主并非愤青,也无意于讨论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只是想指出,就题主这一问题本身而言,考虑到考研学生的遭遇,应该多给予他们一些理解和宽容。讲了这么多,要我选的话,我会更佩服那些考研进来的。也许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不上清本学生,但这种差距在我看来更多是先天决定的。如果他们同样出生在相同条件的家庭,他们完全有可能同样本科上清华,甚至做得更好。这些考进来的学生,他们用自己后天的努力,努力缩小与一些人先天形成的差距。这种希望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生命力,才是我敬佩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本科时的状况并不满意。这不是他们否认自己的本科院校,我相信每个人对高考后接收了自己、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地方都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只是觉得只要再努力一点,自己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而通过正当手段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权利,也不应该受到指摘。想想吧,一个人本科毕业后,蜗居在五道口狭小的一个房间,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在考研失利后不抛弃不放弃,忍受与亲友隔绝的孤独,度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饱受前途不确定的煎熬,然而依然意志坚决,只为圆自己的一个清华梦或者北大梦。这就是我身边一些研究生考上清华的同学的写照。相对他们,我是幸运的。而这些人进入清华或者北大后却受到奚落,因为他们不是清华本科,但他们有什么过错吗?他们只是非常纯粹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处境,获取一个更高的平台,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加充实,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可能。你可以说他们来清华不过是为了镀金,拿一张学位证书而已,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因为要做学术才应该读研。他们没有通过祖上的荫庇,也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手段,仅仅单纯地通过无数个夙兴夜寐来努力改变命运。我觉得,从任何意义上来讲,这一点都是令人佩服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的优渥很难获得,而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现在很多人讲社会阶层开始固化,下层往上升的渠道不断被压缩。如果这种最坏的情况真的在发生,那么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呢?为了不让我们自己、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沦为底层,需要我们努力啊。即便自己安于现状,也不应该轻易指责别人的努力。那么,对于这种来自于普通家庭甚至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或者即便身居清华园依然受到各种歧视内心感到屈闷压抑的寒门学子,再推而广之,对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受到形形色色不公平待遇但自己又难以改变而倍感屈辱的千千万万人,该怎么做呢?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曾经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答主看来,真的猛士,更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处境,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反身而诚”,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谓“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所谓“随缘惜缘不攀缘”,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如此等等,大概都是这个意思。李鸿章曾经讲过,“人生遭遇本自一定,但当尽其在我,以待事会之来”,意思可以理解为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要淡定从容。从答主现在的角度看,就是要能够做到贫寒时不虚荣;囊中羞涩时不打肿脸充胖子,起自底层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时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掩盖过去的寒酸,“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与富贵人物打交道相形见绌甚至心感自卑时不能矫揉做作强装台面。用答主分享的诗来讲,就是任何时候都应当“跟村夫交谈不变谦恭之色,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孟子的话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说了。如果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后果往往不会太好,如陈胜认为贫贱之交有损自己颜面,因此失散人心最后身首不保;又有多少饮食男女一开始相结合,但因为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欺骗对方最后还是劳燕分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翻翻二十四史,翻翻名人传记,自古迄今多少豪杰出身草莽,但敢于面对自身,如刘邦从不以自己大老粗为耻,而项羽出身贵族,为名衔所累过于矜持,最后二雄相争刘邦胜出。其他因素固然发挥重要作用,但答主认为出身和性格在影响楚汉结局上也很重要。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知易行难。答主曾经读过一句话,大概是讲,“只有当你敢于面对完全真实的自己时,你才能够获得自由。”我曾经一直思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我大概明白了。坦白地讲,答主年幼之时内心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处境,甚至很小时第一次去上海这种大城市和一些人打交道时心生自卑。即便现在,在面对比自己各方面都要优越而又令自己心仪的姑娘时,会有顾虑而逡巡不前,以致于在情感上过于理性从来不会冲动。可是后来我明白,这种负担一直在束缚着自己,让自己无法去追求一些想要的东西。从长远看,它令我不能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场合为了维护虚无的面子过于矜持。而如果我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想开放开,那么从灵魂到肉体,我都轻松多了。想开后,面对很多事情就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虽然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至少能够让心境平和不少。因为没有自不如人包袱的束缚,就能够更专注地投入。比如,认识到自己从外校来清华读研,知道自己在一些方面比不过别人,也明白清本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隔阂,理解这一切,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你若愿意和我打交道我当然乐意,你若自感优越,很抱歉,不敢高攀,好走不送。埋头做好手头事情,努力提升自己。再比如,遇到一个比自己各方面都优越的姑娘,在对方不了解自己背景的情况下,两人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最好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她讲清楚自己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如果对方愿意接受当然更好,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就坦然面对,长痛不如短痛,当然也要祝人家幸福。任何时候,不要怨天,不要尤人,即便难过也要坚强。换位思考一下,为人父母,辛辛苦苦将姑娘养大,当然希望她过得更好,而不是让她跟一个条件一般的男生受苦,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唯有敢于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方能避免许多无谓的纠结和痛苦,把更多地精力用于努力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上。答主讲这些,是考虑到有些人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会心生怨恨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在此提出自己关于如何化解戾气的一些想法。“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这三种感情同样支配着我,其中对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悲悯,更来自于本能。答主来自普通家庭,自然站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一般不会讲我是清华的学生,只是讲,在清华读书。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确实是答主从小到大一直践行的箴言。理学讲“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这些问题其实看明白、想通就好。争一些无谓的头衔、做一些无谓的争论,在答主看来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很多人往往喜欢争论。大凡人情,总是喜欢看结果,而个中的艰难却鲜有人在意。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这个道理。轻易地评价别人是很容易的,不过是费费口舌而已。就像我们评论马云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是走运嘛。从答主的观察来看,一般喜欢轻易评价他人并盖棺定论的人,往往没有兴趣和耐心去了解别人,自身缺乏足够修养却又自我感觉良好,有点自命不凡却又眼高手低缺乏行动力,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他们的眼界与能力已经被限定在狭小的区域,内心容易充斥焦躁与怨忿,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不会很大。其实他们是脆弱的。因此,应该同情他们。这种缺乏了解却轻易judge别人的做法,容易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也失去了学习他人提升自己的机会,容易让人的心胸变得狭隘,眼界不断被拉低。看到某种事物,睁开因心灵蒙上灰尘而睡眼朦胧的双眼,嘟囔了一句”有啥了不起的“,然后翻个身又接着睡了。“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背景,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生活中一些不为人知且无处诉说的磨难。而且人们处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在一些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匪夷所思;一些人每天习以为常甚至感觉不到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可能发挥最大的想象力都无法想象。孔子讲君子有“三畏”,对一些事情保持基本的敬重、一定的谦卑,不要轻易评价别人,是完善自己人格的重要方式。毕竟人生是艰难的旅行,每个人都不容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多一丝宽容,多一份理解,于人于己都更好。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有所坚守更加困难。我明白自己做不到,所以才佩服自己的同学。其实,与其佩服别人仰望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尽可能活出精彩。毕竟别人的精彩,顶多是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偶尔成为自己打鸡血的原料。而自己一天一天的努力,“丰碑无语行胜于言”的执着,敢于扼住命运喉咙追求更好的自己的志气,才关系到自己的命运,乃至于自己后代的命运。李陵见苏武的时候讲,“人生如朝露,苏君何久自苦如此?”是啊,人生如白驹过隙,白云苍狗,转瞬不过百年,大一入学的情境还历历在目,现在已经研二开学了。今天还在这儿写这个答案,很快这种经历又有可能成为两年后的回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日月逝矣,时不我与。感时伤世,还不如活在当下,努力把握好每一天,做好自己。“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一直很喜欢这首词,也寄托了答主偶尔寥落中的心境。我大一的时候,读过两首现代诗,一见倾心,一直用来激励自己,稍加改动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此分享愿与各位共勉。后记:因为一年多没有认真写过文字,刚好这个题目和近一年来的经历有些关联,故借此机会简单梳理一下过去的一段经历和心路,也算是练笔。白居易曾经讲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大一开始,答主写文字一直以此为目标,努力将文学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结合,旨在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有些论述超出了题目本身,是希望围绕基本主题发散思维,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一些现象的简单想法,也算是为了锻炼系统的思维能力。正如有分析说,一个人的文字表达水平反映甚至限定了思维水平。答主年纪轻轻,一直身处象牙塔之中,还未曾履足社会,积累不够,见识浅薄,所思所写,难脱稚气,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然而有句话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司马迁也说过,“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其意大抵如此。下面有评论问,简单一个问题哪有必要附会这么多?答主这几天将这些文字不断补充完善,其原因除了刚刚所说,更为重要的是暂时封存于此,留待有心人,也是为了将来对比今日之境遇,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
???
??生命的含义
?你不会有那美丽的相逢,除非你之前能忍受等待的煎熬;
你不会有那明朗的清晨,除非之前你的睡梦能忍受黑夜的迷雾;
你也不会获得任何东西,除非你敢于下赌注。
赌注,赌注,生命的赌注,就是你的脚步。
但是,你要找到路,除非你敢于迷路。
因为,只有让你迷路的地方,才是你真正的出路。
有多少次此刻的离别,就有多少次彼时的相逢;
有多少次此刻的酒醉,就有多少次彼时的痛醒。
所以,你应当理解一个人的沉默。
沉默,就是一个人最多的话语。
你也应当谅解一个人的忧伤,
之所以忧伤,一定是他不肯舍弃某些快乐。
生命,确实有两层含义。
如果众人六神无主而你镇定自若而不人云亦云,
如果被人猜忌而你自信如常而不枉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而不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而不走火入魔,
如果你于成功之中不喜形于色而于灾难中勇嚼苦果,
如果你看到追求的美好破灭为瓦砾也不言弃,
如果你辛勤劳作已功成名就,为了新目标敢于一搏,且不惧功名化乌有,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变谦恭之色,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情左右不了你,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自立,
如果昏惑的骚动不动意志,你依旧心平气和再作答,
那么,
你的修养将如天地一般博大,你的魅力将如大海一般深邃,你的未来将如日月一般闪耀,
那么,
你,将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知乎网页原文并查看相关评论。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